
【明報專訊】從書店買了法式料理食譜,全英文無圖,煮前還要查字典。晚上9時下班回家,試煮紅酒燉牛肉,因為想知道「有無咁好食」,感受一下《美味關係:茱莉與茱莉亞》書中女子的經歷,結果「爆煲」收場,卻展開了滋味的旅程。參加法國工作假期後回港,推出兩本食譜,「離開,是為了帶?更好的自己回來」,這是寶兒深信不疑的。
“我以為自己
是在用這本食譜學做法國菜,
但真正學到的
是從中嗅出通往可能性的秘密之門。”
—《美味關係:茱莉與茱莉亞》節錄
半夜熬出肉香 啟發新志向
「半夜爆煲」要從寶兒遇上的一本書說起。幾年前寶兒在報館工作,於座位後的漂書箱拾到《美味關係:茱莉與茱莉亞》,講述紐約女子茱莉生活不如意,意外翻開美籍名廚茱莉亞.柴爾德(Julia Child)的食譜──《掌握法國廚藝》(Mastering the Art of French Cooking),跟?書試煮了一道濃湯,那滋味令她衍生一個瘋狂計劃,就是用365天完成書中524道菜,並將經歷寫成網誌分享。寶兒看罷書籍和電影,一直暗忖紅酒燉牛肉的滋味,回過神來已把《掌握法國廚藝》英文版買回家。可能書本會「傳染」瘋狂,寶兒決心跟從茱莉亞的食譜製作經典味道,忘了煮食的失敗經歷:讀大學時,她將冰鮮肉連雪水一併倒進鑊裏,吃得朋友臉色蒼白。
煮食新手越級挑戰法國菜,那夜試煮紅酒燉牛肉,她不知道有些鍋耐不住放爐頭上燒,結果煲破了。那肉呢?事隔數年,寶兒仍然記得那滋味:「肉好腍,紅酒好香,從來沒吃過這種味道,真的好好味!」「爆煲」也許象徵當時寶兒的生活,是時候破舊立新,而凌晨3時的肉香就是新開始。

走入殘酷花都 求職被當黑工
從此,寶兒對飲食相關的一事一物,都會怦然心動,並開了網誌,一字一句記下煮食練習:自薦準備冬至晚餐,最後父母看不過眼插手;報館餞別小派對,與同事不約而同煮了雞翼,大家笑稱「送同事一對翼」,寓意前程錦繡;母親節包辦前菜主菜甜品,為晚餐沒有變成消夜而大喜。她還在家種香料、練習食物攝影、逛市集發掘新奇食具等;後來到咖啡店兼職,經常請教廚師,對方說得興起更分享私家食譜。2013年香港首辦法國工作假期,寶兒決定參加,感受當地的飲食文化 ,出發時行李箱躺?厚厚的法國藍帶食譜。
巴黎風景很美,法國人好浪漫?寶兒形容這一年是體驗「離地」到「貼地」的過程:「法國的現實也很殘忍啊。」在當地生活,要面對經濟、治安、歧視等問題,「比較起來,香港就是溫室」。寶兒希望到法國餐廳打工,但首屆安排不太完善,「當地人一聽我沒有社保(社會保險),就當我是黑工」。
打工+採訪 鑽進法國飲食
寶兒曾在寒風中的法國餐廳門口等了半天,鼓起勇氣擋住大廚的去路,情急下用不太流暢的法語說:「我真的好想替你的餐廳工作,真的好想!」但大廚只說了聲抱歉。她也曾於市集逐一派卡片,惜石沉大海。
最後寶兒在中餐館找到工作,顧客都是法國人,上餐齊備前菜、主菜與甜品,吃完一道才可上另一道菜,跟足當地餐桌禮儀,「起碼都與食有關,沒想到在中餐館也能學到法國的飲食文化」。她亦學會很多食材字詞,對閱讀法文食譜很有幫助。
寶兒在法國的另一工作是採訪當地人,跟他們「談情說愛」,文字刊於報章專欄。她感謝前上司邀請,「讓我有好多藉口追?一個人,要他說故事」,亦因此結識很多當地朋友,有機會登門拜訪,結伴度假、參加派對、野餐等,向他們請教各種食譜。她曾入住當地別墅,在大廚房鍛煉技藝,將熱情、努力與勇氣燉成法式生活。回港時,行李箱的食譜有增無減。

實踐所學出書 家成「山寨廠」
出書是意料之外,返港後寶兒任職記者,有出版社主動邀約出書,於是她「以一打四」﹕「其他食譜作者有攝影師、美術與編輯幫忙,但我只有自己。」拍攝場地是家中狹窄的騎樓,將麻將木板一翻,鋪上各式餐布與食具,便成為拍攝場景。每完成一個煮食步驟,就急急走出騎樓,放下熱鍋,踩上椅子,蹬起腳尖拍攝食物。每次提起這個「山寨工場」,寶兒都忍不住哈哈大笑:「那時我連腳架都無啊。」
近幾年工作假期後出書者眾,食譜作者更加多的是,寶兒側頭想了一會,說:「我想我的食譜賣點是普通人都可以煮到。」寶兒在公屋小小的廚房,運用本地食材煮成法國菜,形神俱備。法國菜並非高不可攀,它矜貴,因為需要人們烹調時的用心。「用心生活,生活將會把最好的回饋我們」,這是兩年前遇見寶兒時,她在書頁寫下的祝福,相信她的法式滋味旅程,也會得到祝福。
■延伸閱讀
《人間滋味》
作者:也斯
已故作家也斯曾在課堂播放法國電影,半數學生走堂,寶兒是剩下來撐?重眼皮看戲的一群。後來她讀老師〈馬賽魚湯的故事〉,始發現自己與法國早已結緣。文章收錄於《人間滋味》,寫也斯對食的反思,文字耐看有情味。
《後廚機密─從雜誌編輯到廚室學徒》
作者:比爾.布福特(Bill Buford)
美國著名雜誌編輯潛入米芝蓮餐廳廚房工作,由對煮食一竅不通,到學切菜、為廚師當跑腿等,後來愈學愈上癮,乾脆辭工赴意國,跟肉販學習庖丁解牛。寶兒讚這本書好有趣,也反映了煮食的魔力,可令人棄筆覓食。
文:蔡康琪
圖:蔡康琪、受訪者提供
[《明報》語文同樂 第263期]